如果要问,上海哪里能体验到最时髦的夜生活?去市民艺术夜校上课,绝对是一个热门答案。
随着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持续走红,不仅让众多年轻人告别宅家生活,下班准时来这里打卡上课,还成功吸引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在上海工作、学习的外籍人士的关注和加入。
日前,位于徐汇区的市民艺术夜校总校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,沪语、书法、传统手工……多达十门针对外籍人士的课程在这里开课。
老外为啥也想来市民艺术夜校学习?他们在这里都能学到什么?带着诸多好奇,记者连续多日采访到多名老外学员,听听他们的故事。
下着雨的晚高峰,一位个子高挑的金发男孩,准时出现在上海群众艺术馆一楼大厅,他一边娴熟地打开微信扫一扫签到,一边不忘用刚学会的上海话和阿姨志愿者打声招呼。
这名来自荷兰的留学生博祐邦,正是今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的外籍学员之一。作为刚来上海两个月不到的“萌新”,他和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洋面孔,每周三晚上来这里学习上海话。
“上节课教过的内容,大家回去都复习了吗?我马上检查一下,大家先跟着我再读一遍。”晚上七点整,外籍沪语课准时开讲,授课老师陈睿祺打开了PPT,从最基础的阿拉伯数字讲了起来。
台下,早已坐满了包括博祐邦在内的众多老外学员。从80后到00后,从职场人士到在校留学生,他们都竖起耳朵认真地听着陈睿祺的发音,然后大声地练习起刚学会的上海话。
这时,一位中文名为谢安磊的老外学员突然举手提问:“我发现在上海乘坐地铁的时候,一些上海人会叫2号线为‘两’号线,去一些商场里工作人员也会告诉我‘两’楼,但我在中国其他城市就未曾发现此现状,上海人为啥喜欢说‘两’呢?那何时又该读上海话发音‘腻’呢?”
这名老外的话音刚落,现场便响起了阵阵的笑声,陈睿祺也有点意外地评价道,这位学生对上海的观察真的很细致,并且回复他,后面的课程里会专门教学数字“2”的两种不同读音的区别。
来自英国的倪克,今年36岁,他和记者说,来学上海话,是因为身上担负着作为一名父亲的责任。他和记者说,妻子是中国人,他们早已在上海定居多年。女儿刚刚出生不久,刚开始学说话。他很想陪女儿一起学习上海话。“我觉得学习一门新的语言,还能获得一种新的个性。”倪克说。
来自法国的Nicolas,目前在上海一所中学里从事外教工作,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,他给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理由——想和上海的爷叔阿姨们聊到一起,“我觉得爷叔阿姨们还是喜欢讲上海话多一点的。而且我发现,自己班里只有10%左右的学生能听懂上海话,大部分小孩现在都不会讲上海话了。”
上海话不好学,这是很多中国人都有的共识,这群老外也不例外。几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表示学上海话感觉“亚历山大”。但仿佛有一种魔力,让这些老外们在课堂上反复试错,却又都乐此不疲。
谢安磊为了更快地掌握上海话的发音,他向记者展示出他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,基本上每个字下面都被他用拼音标注出了读音。
当他走到博祐邦面前时,博祐邦一脸认真地说出几个词汇后,有点害羞地挠了挠后脑,自问自答地说了句:“哎呀,我讲的应该差不多了吧?”没想到,陈睿祺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:“还差得远呢!”随后,陈睿祺鼓励他:“慢慢来,基础不一样。”
老外们在市民艺术夜校里,不止能体验学习上海话的快乐,还有不少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等待他们去探索。周四晚上,在振飞楼里,一门针对老外的传统书法课程开课了。
“今晚是我第一次来夜校,感觉很新奇。我们的祖国目前还没有这种形式的课程。”娜斯佳是今年外籍书法班的一名学员。她2月份才从乌克兰的基辅来到复旦大学留学。
娜斯佳回忆起了报名市民艺术夜校的经历。当时,学院老师发布了夜校的招生信息,她看到后果断地决定报名,“我平时就很喜欢绘画,也一直想学习中国的书法,夜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,期待能在这里写出好看的书法作品。”
在书法课上,还有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外学员李思晗,她在上海待了七年,笑称已经算得上半个上海人了。这两天她还特地邀请远在英国的老爸来上海旅行,“我白天上班的时候,老爸就一个人跑到临港的上海天文馆去逛。”
李思晗对中国的山水画尤为痴迷。她说,在夜校里终于能实现提起毛笔的愿望。说罢,她向记者展示了上节课的书法作业,“上海给我的感觉是一半很国际化,一半又很传统。我喜欢这种中西交融的感觉。”
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向记者介绍,今年招收外籍学员的市民艺术夜校课程已经增加到10门,并且与媒体合作开拓报名渠道,外籍学员人数猛增,达五六十人之多,而且大多很年轻,80后、90后居多。
“这些学员来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荷兰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日本等国家,对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类、音乐类课程尤其感兴趣。”吴鹏宏表示,在深受外籍人士欢迎的沪语班,特意为来自上海评弹团的授课老师配备了双语翻译,没想到翻译基本无用武之地,“他们沟通起来绝对没障碍,这些外籍人士中文说得很溜,他们学上海话的目的,就为了从各方面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。”
为了帮助这些老外更快地学好上海话,陈睿祺和记者说,他们还建立了微信群。每次下课后他都会把当天的课件上传到微信群里,还会再录制一份标准发音的语音,这样这些老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练习上海话,有任意的毛病也可以每时每刻在群里求助老师。
吴鹏宏和记者说,接下来秋季班还将继续扩容。在课程设置上则将像普通班一样,遵循“先调研再设班”的原则,“先弄清楚外籍人士喜欢什么,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置。”
“市民夜校是个平台,不仅能学习文化知识,提高生活技能,还能链接沟通。”在吴鹏宏看来,夜校是一个很好的平台,可以让外籍人士拓展社交圈,找到同好者,深度融于城市,“我们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,敞开怀抱,无分中外,拥抱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。用文化来潜移默化滋润国际友人的心灵,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、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。”
市民夜校总校上海群众艺术馆位于传承上海百年海派精神的徐汇区,这里人文聚集、商业发达,居住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。多年来,徐汇区在社区建设、营商环境、文化服务、消费环境等方面,都以包容、共享的姿态,在持续升级发展中,让城市建设成果惠及每一个工作、生活,甚至短暂停留在这里的人。
“我们有些社团,就有一些外国友人参与,他们学戏曲、唱阿卡贝拉、打手碟,还经常和社团一起参与社区演出。有些人已经在上海生活多年,打卡新的文化地标,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,解锁新的中国手艺,成为他们中许多人在工作之余的生活安排。”徐汇区文化馆副馆长龚蓓蓓表示,徐汇区将一如既往,在繁荣群众文化、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方面,不断探索、总结、提升,“让外籍人士宾至如归,让全国各地人民近悦远来。”